在房地產調控逐步加強的大背景下,一些從事實業的上市公司選擇離地產而去的做法,則開始引發市場的更多聯想。當“上市公司賣房成為營收的半壁江山”、“賣房保殼”的新聞言猶在耳,一些上市公司已經搶先一步,出售或徹底剝離房地產業務。
21世紀經濟報道,根據wind數據統計,A股上市公司中,經營范圍包含“房地產開發和經營”共有333家,還有不少非房地產上市公司,則因為火熱的地產行情,一度被外界視為“隱形地產”公司。但是,今年以來,深大通、海航投資、宜華健康等數十家上市公司密集發布公告,出售或剝離旗下房地產業務。對此,同策咨詢研究部總監張宏偉對此認為,“隨著北京、廣州等熱點城市房地產調控加碼,樓市已進入下半場”。他指出,由于拿地和后續開發成本增加,留給中小房企以及跨界進入者的機會將越來越少,“大魚吃小魚”的并購和“強強聯合”將成為房地產江湖的“新常態”。而在房地產調控逐步加強的大背景下,一些從事實業的上市公司選擇離地產而去的做法,則開始引發市場的更多聯想。
事實上,房地產快速成長的階段已經過去,這個行業以后的集中度將越來越高,當時那些進入樓市的上市“隱形房企”現在趁著市場回升出售房地產,對他們而言也算有較好的投資回報。以深大通為例,披露的2016年報顯示,其主營業務已由房地產開發轉型為移動數字整合營銷服務與線上線下新媒體運營業務。2016年該公司營業總收入為10.2億元,其中廣告傳媒收入近9億元,占總營業收入的87.19%,而以27.5億元收購的兩家公司浙江視科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和冉十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也將被納入2017年一季度財報。相比之下,2016年該公司房地產業務營收僅為1.31億元,占比12.81%。這種情況與國內一二線城市房價上漲的態勢形成了反差,如果僅看房價還意味著房地產仍然火熱,但房價上漲是資產價格虛高,集中在少數城市。從房地產行業來看,資金撤離房地產市場的跡象更為真實,反映了企業和投資者對國內房地產市場的真實看法。如此判斷,跨界進入的資本撤離房地產市場和行業并購將成為潮流。 |